
上游新闻记者10月14日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获悉,重庆出台《重庆市生态环境损害简易鉴定评估程序规定》(以下简称“新规”)速盈所,以程序创新为简单的小额生态损害案件办理按下“加速键”。这是重庆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最新举措。
\n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重庆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729件,赔偿量化金额达4.77亿元。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重庆为打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最后一公里”而亮出的制度创新“组合拳”。
\n应快尽快
\n30万元内案件鉴定评估将走快速通道
\n新规将在10月18日起施行,将为重庆生态环境损害简易鉴定评估提供工作依据。
\n“新规首次清晰界定了简易评估程序的适用场景,让小额、简单的生态损害案件办理效率大幅提升。”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损害事实简单、责任认定无争议、损害后果较小的案件,可直接委托专家出具评估意见,无需复杂鉴定流程。
\n其中,“损害后果较小”被明确为“造成生态环境不利影响较小,且预估损害数额不超过30万元”,但损害持续、影响恶劣或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除外。
\n该负责人以2024年5月云阳县非法电捕鱼案举例:当时查获嫌疑人电鱼工具1套、渔获物14.65千克。经评估速盈所,水生生物资源损害价值51060元,嫌疑人对责任无异议。“类似案件今后将适用简易评估程序,办案、结案效率会显著提高。”
\n
6月5日,在乌江彭水县万足段,万足镇中心校小学生、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将鱼苗放流乌江。特约摄影 赵勇
\n应筛尽筛
\n确保生态损害线索全覆盖
\n2023年,重庆市历经8个月缜密侦查、跨省追踪,成功破获一起跨四川、山东、安徽等多省市的医药化工行业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案。
\n据介绍,该案实现了抓获嫌疑人、捣毁窝点、扣押危险废物的全链条打击。今年2月,涉案单位按协议缴纳生态损害赔偿金500余万元、司法鉴定费180余万元。该案被推荐为生态环境部生态损害赔偿典型案例。
\n这样的办案成效,源于重庆的“统筹+执行”双轮驱动机制。一方面,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市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专项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全市改革。另一方面速盈所,案件办理严格落实“应筛尽筛”“应结尽结”——各区县相关部门每季度筛查案件线索、建立清单逐级上报,确保线索全覆盖;对已启动案件依法快速办结,各区县生态环境局加强调度指导,重大案件建台账重点督办,杜绝积压。
\n为发挥案例示范作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正组织开展第四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征集评选。
\n同时,重庆还通过完善制度、强化协作等筑牢保障,出台《重庆市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川渝跨区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协同机制》等核心文件。
\n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建立“一案双查”机制,将生态赔偿与行政执法衔接,执法中同步开展损害调查取证,符合条件的及时启动或转交索赔;重庆市检察院与市生态环境局还修改完善相关会议纪要,高效协作形成监督合力。
\n
生态损害赔偿义务人正在进行公益劳动。受访者供图
\n应建尽建
\n各区县至少建设1个修复基地
\n2022年,重庆市丰都县某建材公司非法侵占长江岸线400余米,且未取得相关手续,当地随即启动生态损害赔偿索赔程序。最终,该公司按磋商协议自行修复,通过土地复垦、修建挡土墙、植树播草等措施恢复受损地块生态。2023年底,经专家评估,修复效果良好并通过验收。
\n这是重庆市打造生态修复实践载体的典型成效。据悉,重庆正开展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实践创新基地征集评选,要求各区县至少建设1个修复基地,也可与检察机关、法院共建;同时鼓励构建替代修复项目库,优先选择群众能切实感知生态改善的项目,让修复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n为提供技术支撑,重庆市级相关部门正推动制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项指南、修复效果评估方法,以专业标准保障案件办理与修复工作的科学性。
\n此外,重庆市还在法治化层面持续突破,正按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开展《重庆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若干规定》前期调研起草,将改革实践上升为制度规范,为生态保护提供长期法规支撑。
\n上述负责人介绍,接下来重庆将按重点工作安排推进各项任务,以更严标准、更实举措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持续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n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速盈所
鸿岳资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